红网时刻张家界2月10日(通讯员 徐江志)张家界慈利县沙湾村位于南山坪乡东部,澧水河南岸。这里依山傍水,层峦叠翠,风景旖旎;这里湾急坡陡,田地分散,交通落后。基础设施底子薄、原始作物价值低、变现周期不稳定致使村民增收困难,不少老百姓常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日子过得紧巴巴。
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2017年3月,张家界市市场监管局、市委编办派出工作队入驻沙湾村。在党和政府扶贫惠民好政策的指引下,工作队把握村情民意,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结合后盾单位帮扶优势,通过激活村集体要素资源,带动全村因地制宜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新路径,实现了村容村貌与村民生活质量的“双提升”。
从板板车都推不来家门口,到小轿车可以直接开进楼只用了不到三年时间
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传荣与后盾单位主要负责人多次来到沙湾村调研产业发展
党建聚合力,帮扶暖人心。
贫困的根源往往在于观念的落后。在遍访农户的过程中,工作队了解到有些脱贫户习惯怨天尤人,遇事只找客观原因,满足于填饱肚子,缺乏长远规划;更有甚者明明身体倍儿棒,却坐在坎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给养,陷入“越穷越要、越要越懒、越懒越穷”的恶性循环。
思想不变,生活就很难改变。为鼓舞脱贫户自立自强,杜绝政策养懒汉的现象,工作队与村支两委多次入户走访,与后盾单位每月结对帮扶同频共振,通过深入沟通交流,共同谋划脱贫之策。同时紧紧抓住党员致富带头人这一关键少数,在主题当日活动中现身说法,激发榜样示范效应,以不断强化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带动形成正向激励,变“等靠要”为“追赶拼”。“党的政策这么好,咱们都得鼓劲干”,脱贫户郝伯容一边做着木工,一边规划着未来。
修路助发展,产业促脱贫。
名非天造,必从其实。要想摘穷帽,拔穷根,贪大求全,好高骛远可不行。只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用针挑土般的毅力不断夯实幸福根基,乡亲们的日子才会越过越红火。由于沙湾村地处偏僻,长期以来交通闭塞,乡间小路又窄又烂,老百姓挖红薯、收苞谷、种水稻,上山下山全靠人力,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腿泥,道路不畅已然成了脱贫路上的拦路虎。
一路通,则百业兴。工作队聚焦制约全村生产发展的关键瓶颈,通过后盾单位联合相关职能部门,精准规划,不仅要把路修好,而是要建成互相串联、有效贯通的交通体系,让路不再是一条供人车通行的便捷之路,更是一条振兴乡村的致富之路。通过倾力争取项目,协调整合资金400余万元,从板板车都推不来家门口,到小轿车可以直接开进楼,不到三年的时间,沙湾村交通落后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扭转。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产业扶贫,精度决定力度。沙湾村光照充足、日夜温差大,土壤疏松、土层深厚且富含钙、钾和有机矿物质。为找准产业发展方向,工作队邀请农技专家经过反复论证,发现这里的外部条件非常适合种植红薯。加之,红薯生长周期短、亩产高、加工增值空间大,利润可观、风险可控。继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于2018年3月,以沙湾村民委员会+脱贫户+股民的方式成立了慈利县建星红薯专业合作社,通过引入利益联结机制,多方筹措运转资金,一座功能完善的红薯粉丝扶贫工厂即于次年建成投产。“只要有信心,红薯也能变成金。”种植大户方国成肩上扛着刚挖起的红薯大步走在去合作社路上。曾经看似不起眼的小土砖,转眼已成了全村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实干出实效,真情换真心。
发乎心者情必专,用心一者技必良。自合作社成立以来,市县领导与后盾单位主要负责人多次来到沙湾村调研脱贫攻坚,聚焦谋划产业发展,送技术、给资金、帮项目、破难题,引导合作社瞄准市场需求开发出安全健康、无明矾添加的红薯精深加工系列产品,并成功注册“南山坪”粉丝商标。工作队在积极开展消费扶贫网络带货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监管部门职能优势,通过举办产品销售洽谈会,与梅尼、步步高超市和旅游景点主要卖场达成上架销售协议,并着力向崇实小学、国光中学、市一中、市民中等学校进行推介,产品生产、包装、销售产业链初步形成。
路修通了、产业旺了,老百姓的腰包也鼓起来了,沙湾村自我发展潜能充分释放,实现了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脱贫的转变。思想转了,活法换了,精神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在过去的一年里,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工作队协同村支两委团结全村百姓咬紧牙关打硬仗,付出艰辛努力,巩固了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
临近春节,工作队来到脱贫户家中走访慰问。村里的巨大变化全都写在了乡亲们的笑脸上。傍晚时分,得知脱贫户满振进在长沙师范学院攻读免费师范生的女儿已乘火车回到慈利,笔者便主动提出和老满一同到车站去迎接。回村路上,她一脸认真的感慨道“有幸生活在了这么好的新时代,我一定加倍努力去珍惜。你知道吗?小时候家里很穷,两年买不起一件新衣裳,想吃两个鸡蛋都是一种奢望,那时的夜晚就像是油灯在黑夜里烫出的一个洞,看不到什么希望。可现在就完全不同了,每晚的星空都映照着皎洁的月光。”笔者不禁内心升起一股暖流,望向身边的她,那出神的模样好似在喃喃自语,一双如山泉般清澈的眼眸里闪烁着点点泪光,就像是在大江大河的浪潮中憧憬着诗和远方。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徐江志
编辑:陆波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