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不负这片红色热土——一份亮丽的教育脱贫攻坚张家界答卷
2020-09-08 00:32:53 字号:

1.jpg

2.jpg

3.jpg

红网时刻张家界9月8日讯(通讯员 张建华)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红二方面军从这里出发。

这是一片神奇的热土,蕴藏奇峰三千秀水八百。

这更是一片希望升腾的热土,一朵朵“芙蓉之花”(“芙蓉学校”)竞相绽放,一所所乡村校园完美蜕变,一张张师生笑脸幸福洋溢……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扶教。近年来,张家界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奏响教育扶贫最强音。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全力构建到学校、到教师、到学生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高标准实现了控辍保学有保障、精准资助有保障、教师队伍有保障、办学条件有保障目标,为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经验,交出一份亮丽的张家界答卷。

聚全市之力,破解教育扶贫四大难题

坚持“应学尽学”,下大气力解决了“劝得进”问题。该市专门梳理了“义务教育有保障”评价标准、政策及流程,并将相关内容在张家界日报上刊发宣传。一是针对厌学学生。采取“五帮一”措施,明确三名干部(乡镇、村组、帮扶干部)、一名教师、一名家长(监护人)共同帮扶一名辍学学生,把流失对象劝进学校,同时采取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等有效举措留住学生,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各区县每年集中开展两次“大走访、大劝学”活动,教育、乡镇、村组等部门密切配合,限期劝返、限期销号,并建立工作台账,成效显著。二是针对因病因残学生。送教工作做到了底数清、全覆盖、无遗漏。对确因重大疾病或重度智力障碍丧失学习能力的对象,送上人文关怀和护理知识,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坚定生活信心。对残疾学生但有学习能力的对象,采取随班就读、特校就读或送教上门措施,并与普通学生一样注册义务教育学籍。通过“一户一案、一生一案、精准施策”,建档立卡家庭学生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一直保持100%,全面实现了“应上尽上、应返尽返、应学尽学”目标。

坚持“应助尽助”,下大气力解决了“学得安”问题。一是完善资助政策体系。该市学生资助政策已实现“三个全覆盖”,即所有学段全覆盖、所有公民办学校全覆盖、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不会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同时,加强学生资助机构队伍和标准化建设,建成市、区县、学校“三位一体”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并打造了一支有爱心、懂政策、熟操作的学生资助工作队伍。二是落实各项资助政策。2016年以来,该市严格落实国家政策,科学整合地方政策,打好两类资助“组合拳”,释放资助资金最大效益。首先是国家资助为主,共资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29.3万人次,资助金额5.2亿元。其次是地方资助为辅,共投入“阳光助学”资金1.9亿元,资助建档立卡学生16.9万人次;市财政专项资金资助大学新生0.3万人,资助金额0.15亿元。2009年以来,受理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8万人次,贷款金额1.3亿元。三是发挥资助育人功效。该市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注重在完成“两堂课”规定动作基础上,创新开展一系列自选动作,力求将教育扶贫和精准资助政策宣传延伸到基层“神经末梢”。每学期发放“学生补助到卡到人告知书”“资助政策宣传到户到人告知书”,广大帮扶干部利用“告知书”给受助学生家庭算好“明白账”、当好“宣传员”,有效提升了学生及家长对资助政策的知晓率、满意度。同时,每年发放宣传资料80万份,让广大家长和学生零距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社会反响很好。此外,每年组织开展“感恩资助、诚信自强”等主题演讲比赛和读书征文活动,并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进行播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感恩意识、诚信意识和自立自强意识。

坚持“应培尽培”,下大气力解决了“谁来教”问题。该市持续完善教师培养、培训、补充、交流、支教工作机制,落实“五个一批”,实现学有所教。一是培养一批。实施省公费定向师范生、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扶贫培养计划,2016年以来,“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扶贫培养计划”录取建档立卡户子女680人,不仅实现了“培养一人、脱贫一户”的精准扶贫目标,还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二是培训一批。2014年以来,通过“国培”“省培”“市培”“县培”计划,共培训教师59004人,极大促进了乡村教师能力提升,着力推动了乡村教育发展。三是补充一批。完善了教师补充机制,每年开展了教育人才引进、教师招聘补充工作。四是帮扶一批。每年选派“三区”支教教师近百人,开展城区学校支援农村薄弱学校活动,加大对口帮扶力度,推进学校对口支援帮扶和校长教师交流支教制度化、长效化。五是稳定一批。积极落实教师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为他们敬业从教创设环境。通过多措并举,乡村教师“招不来、留不住”问题得以缓解。

坚持“义教均衡”,下大气力解决了“有学上”问题。该市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一是全力做好“减法”。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的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协调小组,出台了三年行动方案。坚持“调机制、建学校、扩学位、配师资”四措并举,通过新建学校、校内挖潜、校外分流、严格招生管理、均衡编班、专项督导等方式,积极化解义务教育大班额,致力推进全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8年该市义务教育超大班额实现“清零”。2019年1月至7月底,共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班级348个,完成省下达的年度消除任务的118.77%,名列全省第一。2020年在省定目标任务基础上自我加压:全部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普通高中超大班额,实现任务清零;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215个,大班额比例控制在10%以内。二是全力做好“加法”。按省统一标准规划建设永定区沙堤芙蓉学校、永定区天门山镇芙蓉学校、慈利县芙蓉学校、慈利县金岩土家族乡芙蓉学校、桑植县芙蓉学校、桑植县利福塔镇芙蓉学校等6所“芙蓉学校”,总投资6.1亿元,校舍总面积达9.8万平方米,普通教室共162间,学位达7920个,桑植县芙蓉学校、慈利县芙蓉学校目前已投入使用。该市一手抓城区学校扩容,一手抓农村学校提质,走“老校+新校”“强校+弱校”“名校+村校”之路,实现教育资源强弱联合、辐射带动。通过一系列“加减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乡村弱”“城镇挤”“大班额”等问题逐步化解,家长和学生对“上好学”的渴求逐步满足。

聚系统之力,推进教育扶贫精准管理

湖南教育精准扶贫“一单式”信息服务系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扶贫工作平台。自2018年秋季学期以来,该市高标准完成了“一单式”信息服务系统未匹配上3587人次的核查核实工作,以及匹配上131453人次的复核工作,受到省教育厅通报肯定。全年线上线下控辍保学清零率和学生资助落实率均为100%,受到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聚创新之力,打造教育扶贫特色亮点

“送教上门”特色彰显。2019年该市对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进行了规范,做到“五有”:有送教计划、有送教教师、有送教内容、有送教台账、有家长(监护人)签字,每月送教不低于2次。同时,创新评价模式,开展了送教上门工作问卷测评。此外,为彻底化解“办证难”问题,确保义务教育残疾儿童少年“一个都不能少”,各区县让干部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相关职能部门主动进村入户为残疾儿童少年办理残疾证,注册义务教育学籍,并以乡镇村组为主导,特校资源为依托,属地学校为阵地,培养送教资源教师,构建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随班就读、特校就读和送教上门服务的爱心立体网络。该市每年送教上门对象近300名,通过问卷测评,学生家长满意率均达100%,切实增强了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阳光助学”筑牢保障。该市大力实施“阳光助学”保障工程,2016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张家界市“阳光三保障工程”行动计划》,在各项国家学生资助政策基础上,实施“阳光助学”,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就读保障工作,有力促进了社会公平和谐。“阳光助学”保障工程打通了贫困学子就学难的“最后一公里”,该项目被省教育厅评为2017年市州特色(创新)项目。

“专项计划”实现双赢。该市首创实施的“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扶贫培养计划”教育精准扶贫新模式新举措,被评为全省市州教育创新(特色)项目并推广实施。以桑植县为例,2016年至2020年,每年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择优选拔50名(后扩至100名)初中应届毕业生到长沙师范学院等院校学习。该县政府不仅“扶上学”,而且“扶就业”,落实其毕业后的任教岗位和教师事业编制,有效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这一双赢的创新做法,被主流媒体予以深度报道,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张建华

编辑:陆波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