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讲述:我们的奋斗故事】为了一个共同的心愿
2020-08-28 12:10:02 字号:

【讲述:我们的奋斗故事】为了一个共同的心愿

【编者的话】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困难挑战和繁重的工作任务,我们都要以奋斗者的姿态一往无前。张家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正在开展的“讲述:我们的奋斗故事”征稿活动,就是为了提振全系统干部职工的信心,培育自然资源文化,更好的服务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从6月15日起,张家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红网张家界站开设《讲述:我们的奋斗故事》专栏,以促进这项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红网时刻张家界8月28日讯(张家界市测绘院 杨昌洁)

6月13日早晨,周末,本应可以睡个小懒觉的,被楼顶刚搭的钢棚噼里啪啦声搅黄了。站在阳台上,看着楼下王家山组流下来的山洪水,不停地冲击着唐银家的围墙,不知道它能坚持多久。远处沟里的水已经进入了农民的苞谷田,不知道何时能退去,心中感觉到一种莫名的痛。

在以往,从事测绘工作的我是喜欢雨的。因为雨天,我们可以不出外业,有闲暇在办公室泡上一杯茶,安静地做图。而现在,看到大雨,脑海里就忍不住想到洪水漫过农田,流沙冲进村民家中的画面。

时针倒拨回2020年3月。当时,我被局里选为驻村扶贫干部,要求脱产到慈利县洞溪乡大浒村工作。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年,我深知领导这番安排的用意。作为年轻干部,一边是领导对我寄予的期望;一边是使命在肩的压力。尤其是当 “第一书记”的接力棒交到我手里那一刻,更是百感交集。

“苦干实干300天,一定要接好棒,带领全村奔小康!”这是我给单位和村民的承诺,也是自己立下的“军令状”。

为了迅速适应环境,进入角色,我驻村后,立即走访调研,了解村里实际情况,平均每半个月回一次家。每天与群众生活在一起,快速掌握他们的现状和困难。

驻村扶贫与原先在单位参与结对帮扶工作截然不同。作为村第一书记,政治站位要更高,心里装着全村的小康梦。如何为群众谋幸福,如何让大家有更多的获得感,都要有全局的眼光和整体的部署。

村里有多少人?有多少贫困人口?多少人外出务工,多少人在乡留守?全村整体的集体经济支柱是什么?每一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是什么?我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得十分清楚。

掌握这些情况,除了与村委班子交流,向局先前派驻的扶贫干部取经,我还喜欢带着纸笔,迈开双腿,走村串户。走到哪,问到哪,重要内容随时记下来。

时间长了,群众对我这个“后生”渐渐了解起来。他们对一些惠农政策不了解的,对某件事情有质疑的,隔壁两家为鸡毛蒜皮小事扯了皮的,都跑来找我问。

有个村干部看到村民为芝麻大点事来找我,打算委婉地劝退他,被我打断了。在我看来,这样的打扰是好事,“说明他们信任我!”

就在这样的一来一往里,我渐渐了解到卡在这个村子发展路上的“坎儿”和系在村民奔小康生活路上的“结儿”。

由于地理环境受限,地处偏远,道路条件不畅,山地多,地块小,土壤、水质条件不佳,这里多年来没有形成规模种植的产业。大多数人靠外出务工支撑家用。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不少人失去了外出就业的机会。

面对这个情况,我们积极与县人社部门联系,搜集就近就业的信息,向村民张榜公布,牵线搭桥。对一些无法参加工作的,村里积极开展花椒种植培训,为每户分发50株花椒苗和100公斤化肥,种下收获的希望。

水源少,电压低,泥巴路,艰苦的生活条件也是我们扶贫工作上一块“心病”。今年,我们下大力气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基础保障问题。

大浒村朱家坡组、五里塔组在天干四五十天的情况下,饮用水就无法得到保障。为彻底解决这一难题。工作队和村干部一起,平均每天徒步行走三四个小时,走遍了村子周边的每一个山头。终于在与邻村交界的一处山上找到了泉眼,朱家坡组、五里塔组的饮用水终于有了稳定的着落。

如今农民的生活条件好了,家用电器也多了,但由于离变压器太远,朱家坡组、五里塔组超负荷运转,导致电压不足,灯光昏暗,饭煮不熟,组民反应较强烈。工作队和村支两委一直在市、县相关部门衔接,打好了报告随身携带,终于在一次合适的场合,递给了联系我村扶贫工作的尚生龙副市长。为解群众之急,他帮着联系电力部门,对接相关政策,最终把电力改造一事列入了计划,今年下半年实施电网改造。

村组之间的部分路还是原始的土路,一到雨天就泥泞难行。为此,我们又三番五次找到县公路局,争取支持。目前,通往十三、十四、十五、十七组的路基工程已经到位,等天气放晴,就可以铺设水泥路面。

由于村集体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村里路灯仅学校周边有几盏,其他村民夜间出行安全问题,一直是该村的老大难问题。工作队主动行动,做规划,拿方案,向单位领导汇报,积极争取支持,最终为村里安装了80盏太阳能路灯。路灯的安装,不仅照亮了村里的角角落路,保障了村民的出行安全,更温暖了村民的心,照亮了村民的幸福路。

一件件事正在落实,一个个问题正在得到解决。每每想到这些,我才能稍稍心安。

驻村三个月来,我已经习惯了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一点后入睡,生物钟似乎回到了高考冲刺前的状态。近日,村部便民服务中心也建好了,这让我不禁回味起在村里的艰苦时光。

原先没有习惯吃早餐的我,在这里彻底地改变了。因为常常吃完早餐出去,忙到结束才能回来做饭,有时要饿到下午三四点。而下一顿饭,可能在晚上八九点。

这样的经历并没有难倒我和其他干部。反倒是尝到了农村的苦,鞭策大家用心去体悟群众的苦。我们坚持“群众脱贫是大事,扶贫工作就无小事。”,把每个群众的事都当大事来办。

大雨天,住在三溪汇集处的村民朱用喜重病卧床在家,我和其他干部轮流守护,随时准备转移救人;

老唐的一千只鸡滞销,老王的蜂蜜要卖,我们四处探寻打听想办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总有回报。在我们把一件件小事、实事落地的时候,也收获了村民们的真心回应。

一次,易地搬迁户杨春平一直不舍拆掉老屋,曾经还“威胁”我们,谁要拆他房子就当场喝农药。了解他家情况后,我和乡联系领导、村干部晚上一起找他谈心,讲解国家扶贫政策以及为什么要拆他的旧房子,经过五六个晚上不停的交流,他终于同意了。5月30日,房子如期拆除,老人再也没有闹着要“喝农药”,而是面带微笑地给我们唠叨他是如何创下这份家业的。

一次,我回到村部的房间,发现桌子上放着一小袋子鸡蛋。至今,我也不知道是谁送来的。我想,这大概就是群众最朴素的表达方式。而正是他们的认可、信任和需要,让我和其他扶贫干部心里有说不出的温暖。这种温暖,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我们为了实现共同的心愿,不断努力拼搏,负重前行。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杨昌洁

编辑:王洁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