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长达32年的“接力长跑” 跑出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湖南省军区帮扶革命老区桑植纪事
2020-08-21 15:13:12 字号:

长达32年的“接力长跑” 跑出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湖南省军区帮扶革命老区桑植纪事

微信图片_20200820204753_副本.jpg

如今的红军村,村貌焕然一新,处处生机盎然。

红网时刻张家界8月21日讯(记者 全江玲 通讯员 陈静)

美化村庄,他们变身“志愿者”。

孩子上不起学,他们成了“爱心大使”。

需要发展扶贫产业,他们成了“项目投资人”和“操盘手”。

2018年以来,湖南省军区机关继续延续定点革命老区驻村帮扶32年的传统,在老区桑植县龙潭坪镇红军村的扶贫工作中,发展产业助农增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捐资捐物奉献爱心……如今的红军村,牛羊成群、粽叶飘香,蜿蜒的刘家河环村而过,成群的鸭子和白鹭在水里嬉戏,处处生机盎然。

红军村这一幕幕生动景象背后,是人民子弟兵对第二故乡的深深热爱。

微信图片_20200820204809_副本.jpg

盛夏时节,位于龙潭坪镇的粽叶产业扶贫示范园里,一片繁忙景象。

小粽叶做成大产业

盛夏时节,位于龙潭坪镇的粽叶产业扶贫示范园里,一片繁忙景象。“以前在家里种地,收入并不高。现在我在园里负责给粽叶分级,上班近,照顾家人方便,一个月收入最少也有1500多元。”粽叶一片接着一片从手中滑过,工人覃凤英忙并幸福着。

覃凤英所在的粽叶产业扶贫示范园,是省军区落实定点帮扶任务后新建的产业扶贫项目之一。

产业扶贫关键在于精准定位,关键是要抓住“因地制宜”这一核心,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才能变“输血”为“造血”。红军村虽藏在湘鄂边境的崇山峻岭里,但野生粽叶资源丰富。省军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利用当地的自然优势发展粽叶产业,通过建立“公司+合作社+贫困户”运营模式为村民脱贫致富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微信图片_20200820204826_副本.jpg

湖南省军区筹措资金援建“八一街”。

“1+1”模式是军民共建、产业扶贫的新模式。

2018年以来,湖南省军区筹措资金370多万元,在红军村新建龙潭坪粽叶产业扶贫示范园,修建1条12公里的产业路,同时成立桑植县金竹园粽叶专业合作社,并通过与当地粽叶产业龙头企业合作,实现公司企业持续盈利、村集体稳定增收、易地搬迁贫困户就近就业。

“这要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幸亏来了省军区扶贫工作队!”村民李月枫介绍说,红军村九山半水半分田,粽叶是村里的“特产”,但因为山高坡陡一直没通路,大家上山采摘风险大效率低,导致有“特”无“产”。现在好了,路通了,销路也有了,整个产业都盘活了。

如今,粽叶基地里粽叶成片、长势喜人。而令人惊喜的不只是它们,还有当地村民的钱袋子。2019年,贫困户覃相武在粽叶产业扶贫示范园做工,除年底分红外,他每月平均可拿到2000元的工资收入。

发展特色产业,让红军村走出了一条致富新路。村民不仅能通过就近打工实现稳定脱贫,还能通过分红、粽叶人工种植实现增收致富。“村里有113户贫困户每年获得分红收入400元;全村每户粽叶销售平均可赚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可达到30万元。”红军村村主任周建斋说。

微信图片_20200820204602_副本.jpg

在“红军灶”附近不远的朝阳地,一棵300多年的红绸树和树下的吊脚楼,是当年“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的历史见证,不时有游客驻足。

好风景变成好光景

在红军村的另一头,新阳村也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景象。

“这段时间旅游升温,游客渐渐多了起来。”一大早,住在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新阳村的脱贫户彭长文就开始忙碌了,数十个人在他打理的“红军灶”预订了午餐。农家腊肉、散养土鸡、杂粮饭,深受游客喜欢。

去年一年,我家仅靠“红军灶”就带来2万多元的收入。”彭长文向记者说道。

在“红军灶”附近不远的朝阳地,一棵300多年的红绸树和树下的吊脚楼,是当年“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的历史见证,不时有游客驻足。1932年,贺龙元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部分红军转移到桑植县刘家坪,新阳村现址是当年红二六军团的休整地,也是红二方面军整编地。

“多亏了有省军区来扶贫,让村里有了巨大的变化。”彭长文说,过去的新阳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脱贫致富“经络”不通,村民大多靠外出务工讨生计,村里压根没啥人气。

微信图片_20200820204629_副本.jpg

依托红色资源发展起来的“禾佳红色家园”。

自2015年进驻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新阳村以来,省军区第23、第24届驻村帮扶工作队科学谋划、精准施策,根据新阳村的地理优势(该村是县城通往贺龙元帅故居和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的必经之路),将红色旅游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先后投入1200多万元打造“禾佳红色家园”和“刘家坪红军体验营地”,开发红色旅游“红军灶”项目,升级改造乡村道路、环境卫生和特色民宿,与地方组织、旅游部门和红色教育基地合作,打造一个集“党性研学、红色教育、军事训练、户外拓展、乡村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使村中风景变得更有“钱景”。

与此同时,省军区驻帮扶工作队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对水、电、路、桥等基础建设项目进行“提质升级”,破解该村多年的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上学难、住房难等系列突出问题;大力实施产业帮扶,使村集体经济实现从无到有,年收益达到30万元以上,取得了“扶贫一个村,带动一个乡,辐射一个县”的良好社会效益。通过5年帮扶,村民人均收入从2800元提高到8000元,125户470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30%下降到0.18%,人民群众获得感大大提升。

微信图片_20200820204614_副本.jpg

32年来,省军区领导班子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老区不脱贫、省军区不收兵”的决心从未动摇。每届工作队成员调整后,省军区领导都要带队赶到村里,参与扶贫帮扶交接仪式,与乡亲们促膝共商脱贫大计。

32年的扶贫“接力跑”

事实上,红军村与新阳村的致富故事只是湖南省军区扶贫的一个缩影。

自1988年开始,湖南省军区领导到桑植考察,当发现还有群众过着衣不裹体、食不饱腹的生活时,他们主动向省委、省政府请缨,将桑植作为扶贫联系点,并立下“老区不脱贫、部队不撤兵”的铮铮誓言,前后24批次从机关和直属队选派40名现役干部和战士前往革命老区桑植县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一扶就是32年。

32年来,省军区领导班子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老区不脱贫、省军区不收兵”的决心从未动摇。每届工作队成员调整后,省军区领导都要带队赶到村里,参与扶贫帮扶交接仪式,与乡亲们促膝共商脱贫大计。

微信图片_20200820204817_副本.jpg

位于龙潭坪镇的易地搬迁点。

2018年2月7日,省军区驻桑植县第23批、24批扶贫工作队交接仪式在刘家坪白族乡政府举行,第23任帮扶工作队队长吴正平光荣完成使命,将接力棒交到第24任帮扶工作队队长杨凯手中。

“桑植县是革命老区。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率先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在革命老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是我们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县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第24任帮扶工作队队长杨凯语气铿锵。

军民同心,共筑致富路。作为精准扶贫战线的军代表,湖南省军区驻桑植县扶贫工作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老区不脱贫,部队不撤兵”的铮铮誓言。截至目前,湖南省军区帮扶的4个乡镇10个村全部脱贫出列。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全江玲 陈静

编辑:陆波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