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张家界1月30日讯(通讯员 吴娟)“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老莫和小莫是一对父子,在慈利脱贫攻坚战中,他们是“扶贫父子兵”。扶贫路上,父子俩携手前行,互相支持、互相鼓励,谱写了一曲脱贫攻坚的赞歌。
十年前,老莫莫胜文从乡镇调到县物价局,还来不及到新单位报道,县委组织部一个电话他被抽调到当时的建设扶贫办,从此与扶贫工作结缘。2016年10月,组织调整老莫到县信访局担任领导职务;2017年9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组织的一声招呼,老莫又回到脱贫攻坚第一线,现任慈利县县派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小莫莫浩,原本在县农商银行办公室有一份安定的工作,2016年,被抽调到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是慈利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人员。
论敬业,他们是脱贫攻坚战场上的“老黄牛”
深夜,走进慈利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墙面上醒目地挂着脱贫摘帽倒计时电子牌及各种工作清单,在不远处的办公桌上,一人在噼噼啪啪敲打着键盘,为了配合做好省脱贫攻坚实地考核组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验收,这已经是小莫连续工作的第二个通宵了,在这里,他不知多少个凌晨奋笔疾书、修改材料、打印资料、汇编材料......
小莫向老莫抱怨自己实在是疲惫不堪,而老莫回道:“年轻人,多做点事就苦死你了!?朝我看看,拼完今晚!”咬咬牙,小莫完完整整、硬生生的拼了三个通宵,很好的完成了督查配合工作。
“我父亲是转业军人出身,对我的教育自然十分严厉,他认为任何事情、任何工作都应该遵循‘召之即来 来之能战 战之能胜’这个定律。”小莫告诉记者,在工作上,父亲就像是“老黄牛”,耳濡目染,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吃苦。
平凡的工作需要一颗平常的心,父子俩把扶贫工作作为一项值得坚守、值得付出的事业来认真对待,不管‘五加二’,还是‘白加黑’,发条拧紧后绝对不松劲儿,参与扶贫工作这些年,父子俩坦言:“在工作上从来没有歇过脚,对家庭的照顾却是分身乏术。”
老莫妻子不得不揽下了家里的大小事务,既要干家务,又要照顾年仅2岁的孙子,整天是忙得够呛。长年累月,终于,今年7月,因劳力过度,妻子患上了冠心病,不得不安装支架。在妻子患病期间,父子俩人因为工作忙都没能在旁照顾,对此,父子俩充满了亏欠。
“干扶贫工作这么久,我最大的三个收获就是结识了所有的支部书记、走遍了全县所有行政村及写得满满当当的47个扶贫笔记本,我感到很踏实。”老莫笑着说。2014年,为确定贫困村,老莫跑遍了全县所有的行政村,有的村甚至达到3次以上,村情民意了然如胸。134个贫困村、93个驻村帮扶后盾单位,因村派人,被老莫安排得井然有序。日常工作中,因为线长面广,老莫总是处在连轴转的状态,开会、下村到深夜是常事,但他总是精力充沛,从不抱怨,以致于别人戏称他为“老黄牛”。
道友善,他们是脱贫攻坚战场上的“贴心人”
“他政策通、态度好。”这是群众对小莫的评价。
对于全县扶贫领域信访舆情处置工作,小莫是具体工作负责人,担负着接待群众来访的任务,2018年1-11月,共接待办理来信来访300余件,进行政策解答150余批次。
“在这方面,我父亲对我又是‘小桥流水式’的婉约派,教我要做群众的‘贴心人’,要处处为群众考虑、切实维护好上访群众的切身利益、真正把政策宣传到位、情感沟通到位......”小莫说,父亲就是自己的榜样,他是老工作者了,工作经验多,跟他在一起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总能学到不少东西。
“要用足政策、用活政策。不能解决他们所有的问题,但尽量解决他们最大的难题。”老莫工作再忙,每个月也要抽出时间到贫困户家中走一走,与他们“掏心窝子”,贫困户们见到了他,都把他当贴心人,有什么困难、需求和想法都和他谈、找他办。王家贵老两口最伤心的事就是年轻力壮的儿子患了精神病,老莫多方联系将其送到精神病院进行免费治疗,为了不增加他家的负担,他还想办法免去了他的生活费,就这样儿子的病情得到了恢复,现在已经能参加劳动。为了让他们真正“住不愁、吃不愁、穿不愁”,老莫又根据他们家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制定了发展家庭养猪、牛的规划,并给以政策帮扶,从各种渠道为他们解决资金问题。此外,老莫还给他们出点子,让他们用青草、溪水代替饲料喂猪,去年王家贵家“原生态”的黑猪在市场十分走俏,卖出了每斤25元的高价。“本该是我儿子该做的事,你全都帮我们做了,你真是我的贴心好儿子。”王家贵老人泪眼盈眶地说。
脱贫攻坚,一头牵着干部,一头连着百姓。老莫不仅是贫困群众的“贴心人”,更是同事们的“贴心人”。驻村帮扶情况复杂问题多,但在老莫眼里“方法总比困难多”,工作队遇到难题反映到老莫这里,他总是能指点迷津,化解难题。他常说,驻村办就是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娘家人”,从规范管理、待遇落实、驻村食宿,帮扶办都要有明确的机制制度,让队员们能够安心驻村开展工作。
讲工作,他们是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排头兵”
父子俩都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在工作上他们有着相当的默契。这些年,父子俩把帮扶对象当成了家人,自掏腰包为他们送米、送肉、送油,热了送电风扇,冷了送烤火炉,为了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父子俩还把自己用的电视机送给了帮扶对象......
当然,除了默契,父子俩之间也经常会有交锋。小莫向老莫反应:“我真搞不懂,这扶贫领域信访案件怎么这么多,我每天其它事都不用干,就只干这件事算了!”
“处理这些案件,你不能统收,你要学会分门别类,学会进行分离。”
“问题是上面的政策不允许分离,做事要讲规矩。”
“规矩规矩,就你懂规矩,我在岗位上干了这么多年,还不如你懂规矩吗?你这完全是自己对政策了解不透彻,对政策了解断章取义,你还说忙,我看你根本就是假忙!”听完儿子的话,老莫气不打一处来。儿子很委屈,但是还是照着父亲的话做了。
“父亲工作经验丰富,扶贫工作上遇到困难,我都可以随时翻他这本‘活字典’。”小莫笑着说。父亲最让人称道的是“会说话”,他从来不“背书”,枯燥的政策等在老莫嘴里都能变成群众愿意听、听得懂的语言。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父亲到各单位、村授课不下200场次;到村里与群众“拉家常”是老莫常做的“功课”,他经常跟群众讲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的新气象,讲这些改变带来的好处,让群众点头认可,在“拉家常”中消化群众的意见和不满。
“莫浩经验不足,但他脑筋活,肯吃苦。”老莫言语间透露着自豪。初生牛犊不怕虎,自2016年被调到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工作以来,面对扶贫这一全新而艰巨的任务,虽然是“门外汉”,小莫并没有退缩,他参与了所有规划、文件的起草,编制这些文件对推进全县精准扶贫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他爱学习、爱钻研,进入角色非常快,不到半年,就熟悉各项扶贫政策。”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的领导这样评价莫浩。
“这个村今年能不能脱贫?摘帽的最大的障碍是什么?上级交办的问题该怎么整改.....”扶贫工作忙,父子俩难得在家里碰面,家里又变成了扶贫工作交流场所,俩人有着共同的使命,心心念念的便是如何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扶贫路上父子兵,齐头并进为百姓,不脱贫困马不停”这用来形容老莫与小莫恰如其分!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吴娟
编辑:王洁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