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慈利县江垭镇:扶贫攻坚正酣时 砺铿锵之志燎贫瘠之原
2018-12-26 13:23:17 字号:

慈利县江垭镇:扶贫攻坚正酣时 砺铿锵之志燎贫瘠之原

q1.jpg

q2.jpg

q3.jpg

红网时刻慈利12月26日讯(通讯员 李敏宏)“没想到孩子现在上学还有各种补贴,以前家里如果几个娃读书,每年上学费用都不得了。”

“没想到现在村里水泥路能户户通到家,以前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那泥坑路的日子终于过去了。”

“没想到我打了一辈子工,到这个年纪还能这么容易低息贷款在家创业。以前农民想发展产业贷款太难了。”

春夏秋冬轮回而过,时光荏苒,因为精准扶贫,江垭镇的每一处村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精准扶贫,江垭镇的老百姓亲历了太多“没想到”的幸福。

春意盎然,产业托起新希望。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踏着春天的脚步,江垭镇八斗丘村的村民也开始在产业基地忙活起来了。2017年初,在后盾单位的帮扶下,八斗丘村建立了308亩金秋砂糖桔基地,预计2年后,每年可带来约300万元收益。

八斗丘村是由原八斗丘村、九里垭村于2016年6月合并而成的新村,也是江垭镇七个贫困村之一。全村共有630户,27个村民小组,2209人,其中精准

扶贫户107户371人,2018年拟脱贫77户270人。

王学明是该村的一名联村干部。由于是合并村,村级区域面积大,加之老百姓居住不集中,要把全村家家户户走访完成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但王学明仍坚持挨家串户的实地走访,他说这样才能掌握群众最新的情况,精准帮扶措施。

“才一会儿功夫,我就领了60元工钱,不比外面打工差啊。”村民张志远兴高采烈的跟旁人说道。原来是村支两委让贫困户参与产业基地栽种,以每株苗子2元发给劳务报酬,号召贫困户树立不等不靠意识,要用自己勤劳双手创收致富。

夏日骄阳,众寻水源觅清凉。

由于地势分布不均匀,地质构造等因素,部分住在高山区域的老百姓,一到旱季,就要走上很远的山路去挑水,靠肩挑手提满足日常用水,加之青壮劳力常年外出务工,家中只剩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取水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李家峪村九里垭组就是一个缩影。该组21户约90人,一直存在天干饮水困难问题,又因地理位置高,居住分散,集体供水无法实施。为着力解决百姓的饮水需求,镇政府工作人员联同县人民医院驻村帮扶队、村支两委一起下村,实地查看研究,共商供水方案。在村民的带领下,大家不惧高温酷暑,爬过了一个又一个山头,终于寻找到多处可供使用的小水源,并与附近居民交流意见,最终与该组村民商量达成初步解决方案。

“以前最怕夏天,遇上干旱没水喝,我年纪大了,挑不动了,孩子又都在外面打工。真心谢谢你们帮助解决了这个大难题啊”。村民李泽友高兴地感慨道。

不止李家峪村,江垭镇其他地理位置偏远的村居,周边没有河流水沟洗衣服,生活也极不便利。咱们干部看在眼里做在实际,用管道接水源,修葺一个个洗衣池。现在,不时可以看见妇女们聚在洗衣池旁搓衣刷鞋,互拉家常,好不热闹。

秋高气爽,收拾搬家忙不停。

沿着干净的水泥路一路向上,秋日骄阳被成林的大树分叉映照枝间。当眼前出现一排排崭新的白墙黑瓦的新民居时,那便是佛塌坪村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了。

村民夏平恒的新家就在那里。宽敞明亮的客厅,全套齐全的家具,还有新装的自来水管道、液化气灶、煤气罐……。走进家门,那股温馨舒适的居家味儿迎面袭来。“我做梦都没想到能住进条件这么好的新家,我们以前山上家里接屋檐滴水,还老断电,出来要心惊胆战的过一座老吊桥,人家都不愿闺女往那里嫁。幸亏党的好政策,住新房,娶儿媳,都好了。”一说起现在的变化,夏平恒和周围邻居都夸得停不住嘴。

2016年,先后有万石坪村、犀牛园村、灰塘坪村、坼岩坪村,共计63户贫困户212人一起住进了江垭镇佛塌坪村的集中安置点。这里不仅是他们挪旧窝迁新居的印证,更是迈进新生活的开始。

冬寒雪至,屋场会上暖人心。

大风凛冽,初雪飘至。在大坝村的片组屋场会上,参会人员你一言他一句,大家伙儿都把心里话掏一掏,扯一扯,情真意切直抵人心。眼瞅着时针从七点转到十点方向,火堆的木柴渐渐燃尽,火苗微弱,但会场仍满堂齐聚,意犹未尽。

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冬日江垭的常态。为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江垭镇党委政府联合各驻村帮扶单位以片组为单位,在全镇35个村(居)召开屋场会,参会群众包括所在小组的全体组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有普通群众。讨论内容从扶贫政策、村规民约、治安环境,到子女教育、家长里短、邻里关系,大伙儿听得投入,发言不断。

“我对村里工作不满意,为什么其他人家里水泥路都通到屋门口了,我家就没有呢?”面对二组村民李兴福的责问,在场的联村干部和村支两委成员从该村道路规划、资金整合、占地调整等多方因素进行了解答,最后老李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理解的微笑,挠了挠头说道:“不好意思啊,我之前说的太片面了,也不实际,听了别人一些黑瞎话,以后改正,改正”。

所有的努力都是一种企盼;所有的付出都是一种决心;所有的坚持只为一颗初心。扶贫路上,走过的春夏秋冬,见证了贫困户的成长,未来的日子还很长,“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相信是每一位扶贫干部内心坚守不变的信念。

来源:红网慈利站

作者:李敏宏

编辑:全江玲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