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贺桂如:“为了下一代能吃上大米饭”
贺桂如:“为了下一代能吃上大米饭”
2018-08-06 10:46:22 字号:

  编者按: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号召全社会“铭记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

  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在张家界这片红色土地上,当年人口不足10万的桑植,就有1万多人参加红军。无数父老乡亲前仆后继,以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这些英烈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张家界的骄傲,是我们加快实现“旅游胜地梦、全面小康梦”的力量源泉。

  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主流媒体联合市委党史研究室开设 “张家界英烈谱” 专栏,集中报道60余位张家界英烈,缅怀他们的事迹,传承他们的精神。

  

 

  在桑植县八大公山镇,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叫庄耳坪。它与湖北省宣恩县交界,海拔1000多米。这里四面环山,终日云雾缭绕,被誉为“山中盆地”。在战争年代,这样的地形正是打伏击战的好战场。

  来到庄耳坪土地垭山崖路口,仰望高耸于云端的庄耳坪战斗纪念碑,原本清新的空气里总会飘着一丝若即若离的硝烟味。1929年10月,贺龙率湘鄂边红四军转移到在这里时,遭遇优势敌人的伏击。红军团长贺桂如,就牺牲在这里。

  贺桂如,贺龙的堂侄,1897年出生于桑植县洪家关一贫苦农家。贺桂如幼年丧父,母子相依为命。不幸的遭遇和艰辛的生活,磨练成了他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性格。

  1916年,贺桂如跟随贺龙从军,由弁员、班长升至排、连、营长。1926年夏,贺龙率国民革命军北伐,贺桂如任一团团长,率部血战荆沙,攻克宜昌,激战5昼夜不下火线,战功显赫,是部队的一员虎将。1926年北伐时期,由周逸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1日,贺桂如参加南昌起义,担任第二十军军部警卫团副团长。起义部队南下失利后,他带70余人枪回到桑植,重建队伍。1928年春,率部参加桑植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称红四军)一师一团团长。

  1929年7月,贺桂如率部先后参加南岔、赤溪河大捷,堵截敌军出色建奇功,为创建湘鄂边革命根据地作出贡献。

  1929年10月,敌人10000多人逼进桑植苏区,湘西前委率红四军撤出桑植城和洪家关。当部队转移到桑植、宣恩交界的内半坡、庄耳坪一带,遭到敌人袭击。为杀开一条血路,掩护主力部队突围,红一团团长贺桂如、红四团团长陈宗瑜率部连续发起多次冲锋,终因敌人火力太猛,又占据有利地形,没有成功。贺桂如和战士们再次发起攻击,敌人的机枪疯狂地扫射,冲在前面的战士相继倒下。贺桂如左手一挥,大喊一声:“同志们,为了下一代能吃上大米饭,冲啊!”。接着他奋力跃上土台,扔出几颗手榴弹,炸掉了正面敌人的机枪点。此时,侧面敌人的机枪点射出一连串子弹,贺桂如身中7弹,光荣牺牲,年仅33岁。

  1951年,贺龙给堂嫂陈桂英(贺桂如的母亲)的信中说:“桂英嫂:桂如侄儿虽为革命牺牲,但是他的血没有白流,而换取了今天中国革命的胜利,你是很光荣的。”1952年5月,桑植县人民政府追认贺桂如为革命烈士。

  当我们再次走进桑植县八大公山镇,肃立于庄耳坪战斗纪念碑前的时候,“为了下一代能吃上大米饭”——当年红军团长贺桂如的“初心”,连同新时代共产党人所肩负的“使命”,久久萦绕在心间……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中共张家界市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伍文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