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隔离不隔爱,温暖一直在

疫情之下,记者无奈“打卡”集中隔离点,通过亲身经历揭秘这里的故事——

隔离不隔爱,温暖一直在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上官智慧

隔离房间配备了什么?隔离人员的生活、身心健康怎样保障?隔离人员临时有需求该如何满足?

在未走进集中隔离点之前,记者脑海里曾涌现不少问题。怎料,答案未找到,记者却住了张家界市永定区的一个集中隔离点。8月18日,是记者“打卡”集中隔离点的第11天,这期间的见闻,应以回应曾经的疑问。

特殊的代码

记者所在的集中隔离点,是一个位于张家界经开区的一家酒店,也是该市临时启用的隔离酒店之一。

入住前,隔离点按要求消杀,并在每间隔离房内配备体温计、酒精、免洗洗手液等用品,还备了足量的垃圾袋、矿泉水、香皂等生活用品。

同时,永定区畜牧水产事务中心进驻集中隔离点成为总调度,配备医护、公安、志愿者等群体,设置医疗组、消杀组、后勤保障等9个小组,共53人。

8月6日晚,这个集中隔离点来了第一批隔离人员,两天后住满,隔离人员达199名。

有趣的是,这个集中隔离点的运转模式,和酒店很相似。

记者发现,这里的隔离人员和工作人员都用一个特殊的代码交流,即4位数的房号。因为,每一位隔离人员都有独立的房间,每一个需求也以房号体现,每一项工作开展也从房号开始。

“8813有小孩,饭菜能否不放辣?”

“我是8923,也是一位老人,我不会放浴室的热水……”

“医生好,8807需要紧急包扎!”

“1110起床,1111起床,开门做核酸了!”

“8916,您需要的药品已送达,请查收!”

……

在这个集中隔离点临时组建的微信群里,大家都以房号自称,有需求接龙的,也有聊天、报平安的,更多的还是每天两次的体温接龙。

从猫眼里看到的日常消杀。

“用房号来区分,有利于我们更快掌握信息,提高工作效率。这种沟通方式也保护了隔离人员的隐私,大家都挺喜欢。”集中隔离点工作人员张宏斌说。

有求也有应

在集中隔离点,工作人员基本是“多面手”。除了日常工作,他们还得充当服务员、心理疏导员等角色。

在集中隔离期间,记者颇为感动。

由于6岁的孩子不吃辣,加之自带的食物有限,在隔离的第3天,孩子不吃饭,还哭嚷着要回家。无奈,记者尝试拨打前台电话。

“我让外卖送点零食、水果过来,你们能否帮我带上来?”

“集中隔离点有规定,禁止一切外来物品。”工作人员斩钉截铁地回答,但在挂电话前,又暖心地说:“我们会尽量想办法。”

本以为想法“打水漂”,怎料,次日下午,水果、方便面等食物便送进了房间,外面的塑料袋上有厚厚的水珠,还浓浓的酒精味儿。原来,工作人员把自己储备的食物拿了出来。记者再次拨前台电话致谢并表示要付费时,但被婉拒。再往后,可爱的糖果、零食便会主动到记者的房间“报到”。

无独有偶,记者从多方获悉,在这里,隔离人员提出的需求均得以回应。

房号1125的婆婆因患糖尿病对饮食要求较高,工作人员主动把蔬菜、鸡蛋分给她;房号1118的小宝宝没了奶粉,后勤人员托关系在全城“搜索”,最终将口粮送达;房号8916的大妈因刚做完手术情绪激动,体温异常,医护人员主动上门安慰,并嘱咐如何服药、如何放松心态……

“隔离人员的笑容,就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张宏斌每天都会协助医护人员上门测量体温、采集核酸,他坦言,直面隔离人员的情绪,心里很不是滋味,刚开始很多人都不理解,会在房门贴上“请勿打扰”的牌子,“我们只能反复安抚,进行心理疏导。如今,他们不仅情绪稳定了,还在微信群里相互鼓励。”

记者打开微信群,发现浮躁少了,生活气息多了。群里有分享小视频的,有分享看书的,还有热爱运动的……

房号为8812的陈先生在群里发了一则信息:“隔离不隔爱,温暖一直在。”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编辑:陆波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