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准扶贫,三湘壮歌 湖南打赢脱贫攻坚战纪实

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堪称“中国奇迹”,是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壮举。

精准扶贫的伟大方略,就是始自湖南湘西的一个小山村。如同40多年前,从安徽小岗村发源的那场伟大的农村改革,都是从小村出发,是多么惊人地相似!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跨越崇山峻岭,来到十八洞村考察,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牢记总书记嘱托,扛牢政治责任。一场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在三湘大地全面展开。

回望这场彪炳史册的战斗,既惊心动魄又荡气回肠;既有壮志豪情又有奉献牺牲。

到2020年底,湖南5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692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67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1945元;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消除。

数字无言,数字最有力。数字的背后,是全省党员干部群众久久为功、玉汝于成的拼搏奋战,是贫困群众告别贫穷、走向小康的幸福笑脸。

——题记

一、从十八洞出发,脱贫攻坚进入“精准扶贫”新时代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习近平

“我家的蜜蜂,我认识,它也认识我。”

2月22日,花垣县十八洞村村民龙先兰,在朋友圈发了一个蜜蜂群在黄花中飞舞的视频,火爆了。

这个小时候失去双亲、曾是全村出了名的懒小伙,如今是养蜂致富带头人。他告诉记者,当年的贫困村,春天来了,好日子来了。

“苗家住在高山坡,坡上芭茅石头多。山高沟深路难走,有女莫嫁梨子寨。”这曾是十八洞村千年苗寨的真实写照。

苗寨的面貌,在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这里之后,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施金通是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2月20日上午,正在村里腊肉厂忙活的他告诉记者,对他和村里人来说,做梦也没有想到,总书记会来到他们中间。

人们更不会想到,就是从十八洞出发,中国脱贫攻坚的航船,从此进入了“精准扶贫”新时代!

“总书记考察村里时,我负责介绍村里和每户人家的情况。”施金通说,当时村里40岁以上的,没有几个人会说普通话,年轻人都出去了。

“我们没有任何准备,甚至青石板路上还有老牛在溜达。”施金通介绍,总书记健步走下车,顺着窄窄的石板路一路走来。看望了被他称作“大姐”的石拔专,与她攀谈;走到施成富家门前,看到夫妻俩正站在门口,总书记深情地一手牵着一个,往他们家里走,看房间、揭谷仓、问收入。

在施成富家前坪,习近平总书记与乡亲们围坐在一起,探讨脱贫出路。乡亲们毫无拘束地打开了话匣子,拉家常、道实情。

这块小小的地坪,成为中国精准扶贫的启航地,更是人类减贫史上的地标!

回忆起当时与总书记在这块地坪上座谈的场景,十八洞的乡亲们至今仍心情激动。总书记表示,他这次到湘西来,是看望乡亲们,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看到一些群众生活还很艰苦,感到责任重大。了解到村里有不少光棍汉,娶不上媳妇。总书记说,大家加油干,等日子好过了,媳妇自然会娶进来。

听着总书记加油鼓劲的话,村里人都笑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在每个人心中燃起。

“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要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要根据群众意愿和基层实际,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开发经验和模式。”总书记的一番话,说到乡亲们的心里,刻在他们的脑海中。

谈到十八洞村,总书记特意嘱托“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

精准扶贫,风起十八洞,迅速吹遍三湘四水。

湖南七山二水一分田,座座隆起的高山,仿佛贫穷沉重的影子。

东有罗霄山,西连武陵山,地处两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湖南,有51个贫困县。武陵山腹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2013年全国最穷的33个市州之一。湖南11个深度贫困县中,7个在湘西州,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贫困有多深,脱贫攻坚的责任就有多重!

首倡之地,勇担首倡之责,更有首倡之为。省委、省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带领全省人民,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精准扶贫的探索与实践。

落后苗寨在“精准扶贫”理念指引下,率先向千年贫困发起攻坚。

村里产业风生水起,年轻人纷纷“飞”回村庄,养蜂、开店、刺绣、办农家乐、直播带货,十八洞村脱贫出列。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8369元,村集体收入达到200万元。

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的成功经验,走出武陵山区、走向大江南北,引发国际关注。2018年夏天,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沃拉吉,专门赶到村里,实地探寻“精准扶贫”的经验。

二、使命在肩,举全省之力攻克千年贫困难题

■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攻坚克难,乘势前进。

——习近平

今年2月10日,农历大年二十九。按土家族习俗准备“赶年”的邓寿虎,遇到一位特别的客人。邓寿虎是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双星村建档立卡脱贫户,客人是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许达哲。他鼓励邓寿虎,新的一年更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刚刚脱贫的邓寿虎,是湖南767万脱贫人口中的一员。

脱贫致富是中国人千百年的梦想。湖南地处内陆,是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于一体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贫困面较广、贫困程度深,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

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向贫困发起过多轮攻坚。经历了“湘西大开发”“八七扶贫攻坚”“农村扶贫开发”后,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地区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扶贫成效很大,但贫困从未走远,更有“堡垒”阻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人们摆脱贫困的愿望,又是那么强烈而急迫。

湖南省委、省政府牢记总书记嘱托,扛牢“精准扶贫”首倡地政治责任,举全省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下定决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一到湖南履新,便深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展调研,叮嘱大家壮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群众共同富裕。

从湘东到湘西,从湘南到湘北,省委书记、省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踏遍贫困县的山山水水,带头开展“三走访、三签字”活动。匆匆脚步,丈量着从贫困到小康的进程,也澎湃着党心民心的同频脉动。

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省市县乡村五级层层签订责任状,压实责任;明确省委是“总前委”、市委书记是“纵队司令”、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乡镇党委书记是“主攻队长”、村支部书记是“尖刀排长”。“五级书记”打头阵,全力扛起脱贫攻坚重任。

脱贫攻坚,“精准”是最鲜明的特色、最显著的特点。

精准扶贫,必先精准识贫。

十八洞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原队长龙秀林回忆,2014年初,十八洞村召开村民大会精准识别贫困户,这在当时还是头一遭。

“全村都穷,评谁不评谁有什么标准?”村民大会上,大家意见不统一。

“我家里有一台二手微型车,大家不要评我。”村民龙太金主动站起来“让贫”。受龙太金“让贫”启发,十八洞村率先探索出“九不评”“七步法”精准识别模式。

家里有拿工资的不评、在城里买了商品房的不评、在村里修了3层以上楼房的不评……通过户主申请、群众投票识别、三级会审、公告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入户登记等七步,十八洞村精准识别出贫困人口542人,村民全都服气。

贫困数据,精准到户、到人,这在中国千百年来历史上从未有过!

脱贫攻坚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成败系于“精准”。

湖南出台《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按照“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要求,下足“绣花”功夫,改变以往“撒胡椒面”式的扶贫开发模式,着重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

军马未动,粮草先行。扶贫投入连年递增,全省财政对专项扶贫资金优先安排,政策优先保障。8年来,中央和省财政专项扶贫投入总量超500亿元。大力推进贫困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加快推进金融扶贫,为脱贫攻坚源源不断提供“粮草军需”。

任何一场硬仗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在脱贫攻坚中,湖南构建立体作战模式,为打赢这场硬仗提供保障。

湖南出台《市州、县市区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办法》,压紧压实责任,每年约谈脱贫攻坚考核排名靠后的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2018、2019年,湖南因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综合评价为好,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加强对扶贫领域“微腐败”监管。全省纪委监委系统派出万名纪检干部深入基层。探索出“互联网+监督”模式,努力提高群众满意度。

消灭“贫困”,削去的只是两个字,搬走的却是老百姓心头上的一座座山。脱贫攻坚“工程”宏大复杂,但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必须凝聚党心民心,攻克千年贫困难题。

小康路上,携手奋进。组织长沙市、湘潭市等省内14个经济发展较好的市、县(市区)与14个贫困县对口帮扶“携手奔小康”。

跨越千里,湘鲁情深。2016年底,山东、湖南两地启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山东省济南市对口帮扶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4年多来,济南市累计援助湘西州财政资金11.08亿元,直接带动44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脱贫。

各方力量,加速汇聚。全省6300余家民营企业精准帮扶8356个村,累计投入资金超90亿元,帮扶超111万余名贫困群众脱贫;开展“户帮户亲帮亲 互助脱贫奔小康”活动和“我想有个家”安居工程公益募捐活动、“一家一”助学就业同心温暖工程等,社会各界合力攻坚。

当历史进入2020年这个特殊年份,困扰三湘儿女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地画上句号。这是攻坚之战的决胜之年,更是关键之年。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脱贫攻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也有人担心脱贫攻坚的进程可能会被打断。

战“疫”关键时刻,湖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决战脱贫攻坚暨防控新冠肺炎阻击战动员大会,向全省发出动员令:脱贫攻坚战和疫情阻击战“两场硬仗一起打”,攻克贫困最后堡垒、拿下最后阵地,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面对疫情“加试题”,湖南各项战贫新举措叠加推出。

一趟趟专车、专列开出了,实施“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输送,帮助贫困劳动力有序返岗。

一个个线上招聘平台搭建了,推进招聘应聘、面试签约线上通办。线上就业平台“湘就业”上线首日便发布急聘岗位63850个。

“芒果扶贫云超市”“湘农荟”等公益助农平台相继上线;湖南日报社旗下的华声在线利用平台影响力,短短一个月时间,帮助湘西地区销售椪柑500余万公斤。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重在巩固成果、防止返贫。从去年3月份开始,全省组织60多万名党员干部,对2014年以来已脱贫户、未脱贫户、边缘户及特殊困难群体和贫困村开展“回头看”,查短板、找不足,严把脱贫质量关。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锤紧跟一锤敲,以尺寸之力积千秋之功。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湖南举全省之力攻克千年贫困难题。

三、精准施策,“湖南经验”在探索创新中铭刻时代坐标

■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

——习近平

“脐橙的海洋,阿哥的银行。”春节期间来到邵阳新宁,当地人烹制出一桌创意十足的“脐橙宴”,寓意牛“脐”冲天、心想事“橙”,让游客老饕们意犹未尽。

地处湘西南腹地的新宁县,曾有贫困人口12.13万人,是湖南省脱贫攻坚难度最大县市之一。

这些年,新宁县念好“山”经,把一颗脐橙,发展成为“百里脐橙连崀山”的扶贫大产业,带动当地40万农户增收致富。

2014年,金石镇月汉村贫困户刘强加入村里脐橙合作社,县里免费为他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2018年,刘强仅靠脐橙一项,年收入超10万元,不仅脱了贫,还盖了新房。最近,他经常给农民上课,成为名副其实的脐橙能人。

近年来,新宁脐橙规模以年均6.5万亩递增,发展到42万亩,脐橙年产量45万吨、产值30亿元,稳居全省首位。

精准扶贫,只有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

新宁脐橙的发展模式,是湖南“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思路的生动注解。

“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新宁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由公司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3年内每亩补助1200元,带动贫困户发展脐橙。

“能人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市场走”,引导土地向脐橙种植大户、脐橙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通过土地、资金入股,农民变股民,在家门口能就业。

“四跟四走”,把能人与贫困户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迅速搅活了产业扶贫的一池春水。

省扶贫办主任王志群感触深刻:发展产业是脱贫根本之计,可简单的“给钱给物”帮扶难以形成产业规模。

“必须瞄准贫困人口,调整产业扶贫政策。”

深入脱贫攻坚“主战场”“把脉问诊”,湖南创造性提出了“四跟四走”的产业扶贫思路,并迅速在全省推广。

花垣猕猴桃、洞口蜜橘、隆回金银花、炎陵黄桃、平江辣条……丰饶的三湘大地,“生长”出产业扶贫基地600多万亩;51个贫困县,每县有2个以上特色主导产业;356万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脱贫。

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寄语湖南:“这些年,湖南在精准扶贫上做得是认真务实的,探索的产业扶贫‘四跟四走’路子要落实好。”

当年的全国产业扶贫工作现场会,也把会场搬到了湖南。全国13个省份的扶贫干部,深入郴州、永州等地现场观摩学习湖南产业扶贫经验。

产业扶贫,资金是子弹。

可一个“钱”字,难倒多少英雄汉!

2013年,曾是深度贫困村的麻阳苗族自治县石羊哨乡谭公冲村,想发展中草药种植。可扶贫专项资金只有15万元,全村人一筹莫展。

仅靠财政资金,绝不是发展长远之计。少钱,那就借钱!

村里动员销售公司出资5万元,和专项资金一起共20万元,将其作为贷款风险金存入麻阳农商行,按风险金额的5倍给予贫困户贷款。

68户贫困户获得贷款105万元,种植中草药238亩,户均年增收1万元。

这次实践,成功破解贫困户融资门槛高的难题。湖南在总结“麻阳经验”基础上,为贫困农户量身制定了“无担保、无抵押、基准利率、财政全额贴息”扶贫小额信贷新模式。

这项全国首创经验,以金融活水“滴灌”贫困户,解决了产业扶贫的“痛点”,“贷”来了贫困户的幸福生活。

这些年,湖南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近300亿元,直接和间接带动240余万贫困人口发展生产增收脱贫。

2019年,全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现场会上,国务院扶贫办向全国推广湖南经验,20多个省份的扶贫干部来湖南学习取经。

故土难离,是中国人千百年的情怀。

在湖南,有六成以上的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居住在武陵山、罗霄山两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搬迁任务之重、情况之复杂,全国罕见。

湖南探索创新出“四靠近”选址原则,即全省2460个集中安置区的选址,靠近城镇、靠近中心村、靠近产业园区、靠近旅游景区,只为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兴业。

雨水节气过后,春天奏响第二乐章,沅陵县城处处呈现太平安康之景。

在湖南占地面积最大的安置社区——太安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户们对自家采摘的蔬菜改刀晾晒。“微菜园里种植了很多蔬菜,从来不愁吃。”搬迁户曹桂英开心地说。

曹桂英家的“微菜园”,是社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再次分配的创新举措。每个搬迁户的“微菜园”面积约30平方米,既节约了生活成本,也解了“种地”乡愁。

搬出来,还得稳得住、融得进。

在后续帮扶“下半篇文章”中,湖南在全国率先开发建设“互联网+易地扶贫搬迁”大数据平台,创新监管方式;探索“楼上生活、楼下生产”“群众下山、产业上山”就业模式,搬迁群众下楼即可务工。

2019年底,湖南比原计划提前1年完成搬迁房建设任务,共建住房18.7万套,69.4万人全部住进新房,有意愿就业搬迁户就业率达99.96%。

昔日“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今朝“山里人过上城里人生活”。

湖南易地扶贫搬迁,相当于搬迁了一个中等人口的县。这是多么巨大的工程!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报对湖南易地扶贫搬迁给予表扬激励。在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上,湖南作典型发言。

大山曾经困住了人们富裕之梦,如今却锁住了无数游人的心。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公司实控人陈黎明说,雪峰山旅游景区作为“神韵雪峰”全域旅游基地的龙头,年接待游客80多万人次,带动逾1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雪峰山旅游扶贫”模式被列入2019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

在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中,“湖南经验”不断探索创新,创造多个“全国第一”:

在全国率先制定下发《全省贫困村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精准识别扶贫对象;

在全国率先推出“财银保”,撬动扶贫产业贷款,覆盖51个贫困县;

建立全国首个贫困劳动力劳务协作市场,探索劳务协作脱贫,被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向全国推介;

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国社会扶贫网”上线试点,成功搭建社会捐赠者与受捐者双向互动和有效对接平台;

在全国首创脱贫攻坚动态管理监测平台,利用大数据平台,对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工作“三个落实”进行监管,被国务院扶贫办向全国推介。

在中国脱贫攻坚光荣榜上,湖南名字星光闪耀:

十八洞村脱贫经验获全国推广,江永县、宜章县、湖南卫视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花垣县、江华瑶族自治县获全国扶贫系统先进集体。

减贫承诺,一诺千金。伟大壮举,灿烂星河。

这是一场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伟大变革。

今日之湖南,万众同心、步伐铿锵,奔涌着升腾不屈的气势,凝聚着扶贫开发的初心使命,努力铭刻民族复兴的时代坐标。

四、尽锐出战,汇聚攻坚之战澎湃力量

■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靠的是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干。

——习近平

从湖南屋脊到石漠旱地,从巍巍武陵到浩浩洞庭,广袤的三湘大地上,无数驻村队员、党员干部,扎根贫困山村,以热血铸忠诚,以生命赴使命。

“把最能打仗的精兵强将挑选出来,选派到扶贫一线去。”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湖南2.1万支工作队、5.6万名干部驻村帮扶,60余万名党员干部与170万户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实现所有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

2019年2月11日,新春上班第一天,杜家毫、许达哲、李微微、乌兰等20名省级领导,分赴凤凰、麻阳、邵阳、涟源等20个贫困县市,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四不两直”),面对面倾听群众呼声,帮助当地找准工作着力点,解决扶贫领域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

这场伟大的战斗中,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带领广大群众,攻克一座座贫困堡垒,解决一道道发展难题。

“乡村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村级党组织书记是脱贫攻坚的‘尖刀排长’。”谭泽勇辞去县烟草公司的工作,回麻阳楠木桥村,从村委会主任到村支书,把一个穷村建成了市级小康示范村。他打破地域界限,大胆探索由5个村党支部、276名党员参与的“连村联创、抱团攻坚”党建引领扶贫新模式,合力建设扶贫产业园,带领群众一起脱贫奔小康。

“一村富,小幸福;村村富,大幸福。”麻阳苗族自治县委书记李卫林说,苗乡山村的脱贫攻坚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省委书记许达哲先后多次到楠木桥村考察,充分肯定“连村联创”经验,要求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团结带领广大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

每天直播到凌晨零点,平均每月直播40余场,抖音平台带货额半年多时间达到1500万元,位居茶主播前列。这是网红县长陈灿平的带货成绩单。

2月11日晚,陈灿平作为脱贫攻坚代表登上中央电视总台春晚。他挂职安化县委常委、副县长期间,开设“陈县长说安化”抖音号,为安化黑茶的推广打开新途径,被誉为抖音第一网红县长。

坐着轮椅全国各地跑客户,冒着酷暑和湿寒在车间里日夜加班赶订单。轮椅上的城步姑娘杨淑亭,永远笑容灿烂,就像她的网名:“小四轮上的花仙子”。

她通过做电商打开机会之窗,相继创办了城步万红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湖南七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带领残疾人和贫困户脱贫致富,箱包、仿真花等产品远销欧美、中东等地。

把荒山变金山,被老百姓称为“永不走的扶贫队长”的茶陵县刘祖治,10年间植树造林10万余亩,以园区、景区产业为依托,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机制。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党员干部和扶贫工作者们忠肝义胆,不怕山高路远,暖热了一座座村庄。

一只宽松的拖鞋、一只合脚的皮鞋,在株洲左江村、枧田村等贫困村的山间田野,留下串串一大一小的脚印。因为痛风病脚部肿大,株洲扶贫干部袁桂雄常年脚穿一大一小两只鞋这样行走。7年时间,袁桂雄转战全市4个帮扶点,在扶贫之路上,留下了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坚实足迹。

“支教奶奶”周秀芬,古稀之年依旧奔走在湘西的大山深处。她舍弃都市的奢华,几度在湘西支教,捐建希望小学,为贫困山村的孩子们播种希望。

中方县桐木镇半界村的向往,小时候发生意外,失去左手腕。他只手撑起小山村的一片天,带领村民实现“山林变园林、村民变股民、农舍变客舍、上山变上班”。

在5.6万名驻村干部中,有的是夫妻,有的是姐妹,有的是兄弟,有的是父子,甚至还有一家几口全上阵的。他们离开自己温暖的家,扎根贫困山村,把困难百姓当家人,把脱贫攻坚当家事。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我省贫困县党政干部担当起历史重任,不脱贫,不脱钩,义无反顾投入到脱贫攻坚战中,以实际行动迎接人民的检验、组织的考验。

脱贫攻坚一线,也成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大熔炉”、考察识别干部的“试金石”。

去年4月以来,省委组织部先后派出79个考察组,深入122个县市区、21个管理区开展脱贫攻坚干部考察调研,重点考察县乡村干部和驻村干部6000多名,推动省市县三级培养储备干部2000余名、提拔使用500多人。

一个个英雄事迹在《湖南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呈现,“全国脱贫攻坚模范”“最美扶贫人物”的故事传颂开来,激励着更多党员干部扶贫建功、奋勇当先,把一个个贫困的“山头”攻下来,把一顶顶贫困的“帽子”抛向九霄云外。

这是一场8年之久的艰苦卓绝的持久之战,这是一场万众一心、前仆后继的攻坚之战。有战斗就有冲锋陷阵,就有流血牺牲。很多英雄以自己的青春、热血乃至生命,铸就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

为脱贫而来,为脱贫而去。2019年11月29日,作为脱贫攻坚“一线总指挥”,时任株洲市政协副主席、炎陵县委书记黄诗燕为炎陵高质量脱贫拼尽全力,以身殉职。

“脱贫摘帽,是我们向20万老区人民兑现的一个庄严承诺。”话语朴实,却字重千钧。在黄诗燕担任县委书记的8年时间里,炎陵县经济总量增长2.3倍,贫困发生率从19.5%下降到0.45%。

“香樟树下集合,县委大院出发!”一生痴爱香樟的怀化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溆浦县委原书记蒙汉,为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日夜操劳,鞠躬尽瘁,将生命的最后一刻化为了一片香樟树叶,永远闪亮在溆浦人民的心中。

在蒙汉的带领下,溆浦县脱贫攻坚工作快速推进,累计减贫13万余人,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全县脱贫摘帽。

千里扶贫,魂归大山。2017年2月23日,千里迢迢来石门县薛家村义务扶贫的石家庄老兵王新法突发心肌梗死,倒在扶贫路上。

王新法把薛家村当作第二故乡,他担任“名誉村主任”,带领薛家村实现整体脱贫,一个落后的贫困村变成全国文明村。他在给妻子的信中这样写道:“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找到比共产主义更值得信仰的信仰。”

生如夏花,一腔赤诚。桂东县青山乡副乡长方璇从湖南中医药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偏远的家乡。在前往联点村扶贫的途中,因交通事故不幸殉职,年仅26岁。

王淑珍、唐乾、向纹……一批扶贫英雄先后倒在脱贫攻坚一线。岁月会模糊记忆,但他们的功绩震古烁今,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洒下过无数英烈鲜血的湖湘热土上。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英雄倒下,壮歌未息。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三湘大地击鼓催征,广大党员干部接棒再战!

五、三湘巨变,开启现代化新湖南建设新征程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习近平

“路,就是山里人的命。”若非置身湘西的茫茫大山,恐怕很难理解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千百年来寻求“出路”的无声呐喊。

湘西大山深处的窝棚溪村,位于沅陵县西北部最偏远处,一条小溪从村中间蜿蜒而过。小溪很美,却将窝棚溪村和外面的世界隔开。

“雨从天空倾倒下来,路上水流如注”“溪水咆哮起来”“不愿意再钻荆棘爬山过岭回家”……正上初三的杜欣媛同学,写下作文《溪边住着希望》。

这篇感情真挚的文章在网上发布后,感动了许多人。当地政府和驻村帮扶单位沅陵县委统战部高度关注,千方百计筹措300多万元资金,为窝棚溪村的乡亲们修桥。

“盼了一辈子,终于通了桥!”不到半年,过溪桥正式建成通车。那天,乡亲们载歌载舞,村里老人禁不住流泪。

窝棚溪村民的欢欣,只是湖南乡村巨变的一个小小缩影。

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让湖南贫困乡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行路不再难——

翻开湖南省交通地图,一条条农村公路,一趟趟城乡客运班线,像一根根毛细血管,通到村,通到组,甚至通到贫困户的家门口。

这些致富之路,如“丝带”,串起侗乡瑶寨,穿越竹林深山;如“巨龙”,翻越逶迤细浪,引来发展活水。截至2020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0.2万公里,所有贫困县通高速、所有乡镇通客车,实现“村村通硬化路”“组组通公路”。

喝水不再愁——

永顺县芙蓉镇,面朝酉水,以前望水喊渴。现在1.51万古镇人民,终于在2018年迎来芙蓉水库,一汪汪清水流入农户家中,泽润大地,更浸润百姓的心田。

“家门口终于有水了!”这是全省580万农村贫困人口喝上放心水后,发自内心的喊声。2016年以来,湖南兴建农村供水工程16101处,提升1590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

村庄点亮了——

不要说电灯电视,若要发展产业,生猪养殖、茶叶烘焙、柑橘加工,哪一样离得了电?

一座座高耸的电力铁塔,将澎湃电力不断输送至大山深处,我省电网升级改造率达100%。

从高空俯瞰炎陵县霞阳镇龙上村,翠绿山间,闪烁的不是水面波光,而是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光伏面板。“靠天吃饭”,让贫困户刘朝龙每年增加收入4200元。

湖南大力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变“输血”为“造血”,照亮的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前程。

“互联网+”,更让乡亲们“脑洞大开”——

你试过用手机放牛吗?

群山沟壑间,几十只牛不管在哪里漫步,都逃不出张静的“法眼”。只见他掏出手机,打开定位系统,走动的黄牛尽在监控中。

2013年,张静大学毕业后回到永顺县朗溪乡楠木村,通过GPS定位系统实时掌握牛群动向。这种“时髦”的养牛方式,让他的牛比别人的管得更好、养得更壮。3年多便收回成本,并拥有价值70余万元的存栏黄牛。

2万个行政村光纤通达,8万座农村4G基站建立,村务公开、远程医疗、网络教学等从此成为可能,农村电商而今遍地开花。

“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更给千年贫困彻底画上句号。

不愁吃不愁穿,乡亲们可支配收入不断提升——

2015年至2020年,湖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设定的目标是10000元,当时已经认为是很高了。而实际结果,人均纯收入由2299元增至11945元,大大超出了预期。

保障义务教育,将笑容印在孩子们脸上——

“我会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未来的命运!”2020年12月21日,新田县芙蓉学校七年级10班学生何时斌流利地朗诵完英文,笑着告诉记者。

“我真的可以在这里上学吗?” 何时斌怎么也忘不了,第一次踏进这所教学设施一流的校园时,按捺不住的激动。

那是2019年,初秋暖阳下,他和同学们新奇地探索着:多功能教室、航模教室、体育馆、音乐室……最意想不到的是,学校离家那么近,上学只需十几分钟。求知的火焰在少年们胸中熊熊燃烧。

截至目前,100所芙蓉学校已全部开工建设,招收贫困学生14639人。奔跑追梦,不再是一句虚无的口号。

送教上门、智志双扶、家庭辍学学生劝返率100%……祁东启航学校留守儿童合唱团,从山间野草地,唱到牛年春晚大舞台,歌唱的是更好的明天,代表的是未来的希望。

保障基本医疗,小康路上,不让一户人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覆盖范围,贫困患者县域住院就诊率超过90%。

保障住房安全,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烂木屋里住了一辈子,没想到这等好事也能轮到我!”

古丈县断龙山镇米多村村民向功述家门口,至今保留着低矮的祖屋,人畜混居、漏风漏雨、脏臭旱厕……在危房改造政策支持下,他住进了整洁敞亮的三层楼房。

截至2020年底,我省农村危房改造175万户,总量居全国前列。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被国家确定为农村危房“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省份。

时代大潮,改变最深刻的是人。

华容县三封寺镇莲花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刘密芝在驻村帮扶工作队和镇农技部门的带领下,他将家中10余亩水田全部发展稻虾种养。不仅水稻收成不变,每亩田还能多收获上百公斤小龙虾,收入比过去翻了一番。

“扶贫政策再好,也要自力更生。要是头上还戴个贫困户的帽子,谁放心把女儿嫁到我家来?”刘密芝还清了欠款,2016年主动申请脱贫。

“精神贫困”,是不少贫困户致富路上一道难过的坎,一个难爬的坡。

株洲市渌口区创新“脱贫立志、星级创建”活动,为贫困户“评星定级”,既补“物质短板”,也补“精神短板”,不断点亮脱贫之路。

“自己拿3颗星,看到别人拿了8颗星,心里很不是滋味。”家住古岳峰镇白壁村有着四级伤残的贫困户李明光说,过去自己总是认为,没有吃的反正国家会给,平日无所事事,就是打牌混日子。评星活动开展之后,公示栏里的“星星”成了动力和目标。

为了多攒几颗星,李明光白天在村里工厂打工,下班后回家养兔、养鸡,除了搞好家里卫生,还参与村里公益事务……很快荣升为“6星村民”。

“争取拿10颗星!”2018年,李明光不仅赢得了荣誉,还成功脱贫。

在脱贫攻坚这场撼天动地的战役中,全省各地跟渌口区的贫困村一样,脱贫内生动力不断激发,在三湘四水形成奔涌浩荡之势。

提振精气神,脱贫摘帽是必然的,乡村振兴成为奋斗新起点。

从“地里没矿,山上没景”的穷乡僻壤,到“伸手摘果,下田有鱼”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没有单位挂点驻村,也没有大笔资本注入,距离新化县城38公里的油溪桥村,靠的只有一双双奋斗的双手。

稻田养鱼、水田养甲鱼,让村民们挣到了“第一桶金”;种上“四季瓜四季果”,产业发展不落一户、不少一人。

穿村而过的油溪河也成了资源,村里以股份制的形式成立油溪桥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公司,越来越多外地老板慕名而来,加速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历史长卷,如画村庄,走完了脱贫摘帽的艰辛历程;望向前方,乡村振兴,正激励三湘儿女奔跑永不停歇!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曾令无数人赞美与向往的美丽潇湘,站上历史的新起点,回首这场历数载之久的攻坚之战,犹如一曲“大地颂歌”震撼心灵,无不让人感慨“江山如此多娇”!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志林 奉永成 周月桂 邓晶琎 黄婷婷

编辑:李丽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