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阳官渡镇:“五治”齐头并进打造美丽乡村

华声在线11月12日讯(记者 谢添翼 张圣曜 刘玉锋 通讯员 陈达倩)平坦的柏油马路干净整洁,绿油油的草皮闪闪发光,一座座造型古朴的农家小屋点缀田野间,随处可遇的花草气息扑鼻而来……11月12日,“美丽中国 潇湘华章”网络媒体生态文明行媒体团走进浏阳市官渡镇竹联村。该村在治厕、治水、治房、治垃圾、治风气的农村“五治”工作中齐头并进,打造了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

改水改厕改出靓丽风景

“我们村以前脏乱差,污水横流,垃圾乱丢,杂草丛生,产业没规模……”竹联村党总支书记吴敬芳坦率地说,“现在通过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污水治理、田园的美化绿化,以及空置危房的整治、移风易俗等几方面工作的开展,面貌焕然一新。”原本普普通通的竹联村,一跃成为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

“小厕所、大民生,不论是现在,还是从长远来看,治厕是个大事。”对于“厕所革命”,吴敬芳感受很深,在他看来,改厕一是可以改善人居环境,对粪污无害化处理可以大大减少疾病传染源;二是能够作优质肥料,实现生态、健康、经济等多重效益。

据了解,竹联村早在 2013 年就开始进行农户厕所三格式化粪池改造,到目前为止,已实现了全村旱厕清零。吴敬芳说:“臭气没了,舒适多了。”

“现在渠里的水是好水,很干净,在这洗完衣服不用回去返第二道工。”刚干完农活的竹联村村民姜美英说。在“小微水体”治理前,在村口洗衣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附近几十户村民家的污水都直排水渠,水渠变得又脏又臭,有时水质太差,连灌溉都成问题。

如今,竹联村率先推行“三级沉淀+人工湿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末端出水可达到农业灌溉标准。并对小微水体岸线进行了绿化、美化,做到渠成线、塘成景,把小微水体打造成一道靓丽的风景。

目前,竹联村成立了一支由86人组成的小微水体管护志愿者队伍,同时,花12万元聘请12名保洁员承担全村54口山塘、43条渠道等小微水体的日常保洁工作,每条沟渠都有专门的保洁员,治水成效明显。

“垃圾银行”解决垃圾分类“老大难”

对于农村垃圾分类,竹联村一直走在前头。在竹联村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分拣站,记者看到,有毒有害垃圾储存室与可回收垃圾严格区分,可回收物分类又细分到布类、玻璃、纸类、塑料、铁、铝等。

“我们村是2015年开始搞垃圾分类,一开始很难,大家没有这个意识,垃圾随手扔,打扫卫生的人也没有什么积极性了。”家住竹联村蔗棚小区的姜清华现在负责义务清扫蔗棚小区和中州屋场的卫生,对比4年前的竹联村,她的脸上充满着欣喜。“现在我们队伍在逐渐壮大,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了进来。”

当前,竹联村“垃圾银行”可回收垃圾兑换日用品已成为常态,以村上的4个垃圾分拣站为平台,将每周五定为可回收垃圾集中回收兑换日,村民们纷纷送来可回收垃圾兑换等价的盐、醋、洗衣粉等生活用品。最初“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垃圾分类难以持之以恒”的两个难题也得到了解决。

扮靓的不仅仅是乡村“脸面”

乡村的“脸面”扮靓了,精神文明建设也紧跟而上。村内建有休闲文化广场3个,配备有老百姓大舞台、标准门球场、健身设施,供村民进行文化体育活动。组建了村广场舞队、腰鼓队、门球队等,经常性地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鼓励更多村民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该村还通过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组织开展乡风评议,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形成健康向上的新风气。村民们还成立了移风易俗义务劝导队,开展移风易俗劝导活动20次,踩刹大操大办婚丧嫁娶活动15起。

竹联村的“五治”工作只是近年来“美丽乡村”发展的一个缩影。从2018年以来,浏阳市围绕治厕、治水、治房、治垃圾、治风气开展的农村“五治”措施收效显著。农村垃圾分类减量一半以上。治房工作开展过程中,仅竹联村的“一户多宅”“空心房”工作10天内就已经完成,共拆除房屋60栋,可复垦耕地、林地38.16亩。浏阳全市16万个小微水体纳入“河长制”责任体系。截至2018年底,浏阳市实现“旱厕清零”。移风易俗成为当地新时尚。

在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号角吹响之际,一个个像竹联村一样的“美丽乡村”正脱胎换骨,朝着“洁、净、美”精彩蝶变……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谢添翼 张圣曜 刘玉锋 陈达倩

编辑:秦舷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